《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4期
目 录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专题
论竞争的后果与风险社会
张康之(1)
舆情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框架建构
董向慧(14)
《突发事件应对法》面临的新挑战与修改着力点
钟雯彬(24)
民粹主义与全球治理专题
民粹主义:概念界定方法之比较
郎友兴 吕鸿强(38)
民粹主义浪潮与全球治理改进
杨邦荣(54)
智能推送、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基于传播学的一种解释路径
马立明 万婧(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高继文(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刘勇(84)
“十四五”时期:推动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
鄢一龙(94)
公共管理研究
“齐抓共管”的绩效偏差及其变通策略
——基于W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案例研究
庞明礼 于珂(106)
跨界治理理论与数字政府建设
刘祺(116)
智慧政府视野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戴建华(126)
农地改革与乡村振兴专题
深化农地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
袁方成 靳永广(139)
论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立法构造
吕军书 张晓(150)
党的建设研究
个体特征、社会结构与清廉感知的性别差异
——基于2016 年度全国廉情调查的数据分析
倪星 熊晶(161)
容错机制典型案例:功能、问题及机制构建
殷书建(176)
文章摘要
1
论竞争的后果与风险社会
张康之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摘 要】工业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在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竞争似乎表现为一种终极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推动了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的加速化。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的加速化与社会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化是同步的,在20世纪后期,我们的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特征,并以风险社会的形式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竞争行为也许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这种行为的模式化是在工业社会中实现的。而且,博弈论的出现也使竞争行为得到了理论证明,并在博弈论反作用于实践的时候,使竞争行为模式获得了理性化的策略。在工业社会中,竞争是理性的人的理性行为,也是在社会规范的框架下展开的,但其结果却是理性不能接受和承认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具体地说,竞争行为在其所发生的每一个系统中都可能是理性的,而在溢出到系统之外的时候,就以一种非理性的结果出现了。所以,竞争把人类带入了风险社会中,而在风险社会中,竞争的后果则更加危险。
【关键词】风险社会;竞争;博弈论;合作;理性与非理性
2
舆情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框架建构
董向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着全球性、全域性、全民性和全媒性风险,其风险沟通自身蕴含着舆情要素:风险特性与舆情的关切指向高度一致;风险沟通与舆情的核心命题高度吻合;风险沟通与舆情表达具有相同的价值内涵;风险沟通与舆情事件同时受互联网的风险放大效应支配。为此,需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框架中加入舆情要素,从风险沟通的风险维度再丰富、风险沟通的目标任务再定位、风险沟通的领导和保障机制再设计等方面重构风险沟通框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社会;风险沟通;舆情;“后真相时代”
3
《突发事件应对法》面临的新挑战与修改着力点
钟雯彬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二级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摘 要】2007年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我国应急管理基本法,其运行实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受到集中检验与冲击,并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的挑战,引人关注。从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和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对该法修改的关键问题进行聚焦并深入探讨。此次世纪疫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挑战主要在于冲击了立法理念中的底线思维不足问题、凸显了制度架构中的统筹性和综合协调性不足症结以及放大了法律实施中的实效性不足弊端等三个方面。应当抓住《突发事件应对法》修改契机,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聚焦理念提升、体制与机制优化,堵漏洞、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制度准备,积极发挥制度增强人类行动的预期性功能。
【关键词】 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疫情;法律修订
4
民粹主义:概念界定方法之比较
郎友兴 吕鸿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民粹主义近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国家兴起,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概念尚未给出一个清晰且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概念的不确定性源于其所指现象的复杂性、概念历史的时间性、研究背景的差异性等情况。历史法、归纳法和归类法从不同的定义逻辑方法出发所界定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了这一概念的纷繁复杂。通过对三种定义方法在界定过程、概念特征和具体研究方法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三者具有各自的特征、优势和局限。依据一个初步构建的评价标准体系,归类法界定的类型学概念在准确度、简洁性和稳定性三个维度中所获得的综合分值最高,其界定的概念也更易被操作化测量。在实证研究领域,民粹主义的概念性定义需要转化为操作性定义,这为在具体研究议题上寻求概念的共识性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民粹主义;概念;界定方法;评价标准
5
民粹主义浪潮与全球治理改进
杨邦荣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近代以来民粹主义的兴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次民粹主义浪潮具有四个方面的新特点:非经济因素主导推动、反全球化倾向、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后果具有严重不确定性。当今民粹主义者通过设置保护主义障碍、深化参与赤字主体转换、推进治理成本显著增加等途径,对改进全球治理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为持续推进全球治理进程,当前我国应采取凝聚共识意志力量、推进治理体系变革、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构建疫后格局等策略。
【关键词】民粹主义;全球化;全球治理
6
智能推送、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基于传播学的一种解释路径
马立明 万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摘 要】基于大数据及算法技术的信息智能推送推动了信息传播业的深刻变革。其初衷是优化受众阅读体验、简化其信息检索与甄别流程,然而却有可能导致“信息茧房”,以及用户信息接收与观念表达极端化。传统新闻业构建社会共识的努力逐渐式微,网络用户政治极化趋势愈发明显。形态各异的全球民粹主义浪潮对世界和平发展造成威胁。被政治集团利用从而影响乃至控制公众观念的智能推送,打破了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粹主义进程。从智能推送到信息茧房,再到群体极化与社会运动,算法对新媒介环境中的民粹主义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传播学角度阐释这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路径。
【关键词】民粹主义;智能推送;政治极化;反全球化;全球治理;传播学
7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时代”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两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的重要原创性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揭示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新时代”重大判断反映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指明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课题,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进程中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赋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内涵和新特点。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实现宏伟目标,紧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上有新举措,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刘勇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 要】自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命题以来,学术界对其从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并揭示了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为新时代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意涵、内容、特征、作用、问域、延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有助于系统总结既有成果,也有助于发现基本经济制度研究领域的薄弱点,以期为深化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提供方法论镜鉴。
【关键词】 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
9
“十四五”时期:推动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
鄢一龙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我国发展的脆弱性与风险暴露出来。这场疫情不但警醒我国需要补足治理体系的短板,也警醒我们要反思发展迷思,补足发展的短板。“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迈向强国阶段的开局规划,是我国进入高收入阶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十四五”规划需要确立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真实福祉规划宏观发展、中观发展与微观发展。“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设想包括:1.通过加强心理建设、推进强身健体工程、净化网络空间、“革陋习、树新风”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加强家庭建设,采取鼓励性生育政策;3.推进城镇精准脱困工程,打造城镇版“精准扶贫”;4.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5.推进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共同体建设;6.加强应对无边界总体战的能力,建设韧性社会。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十四五”规划;福祉;人民
10
“齐抓共管”的绩效偏差及其变通策略——基于W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案例研究
庞明礼 于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齐抓共管”意指将分散在不同层级政府和同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某些复杂的政策问题,化解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矛盾。对于多主体参与、多因素叠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而言,“齐抓共管”理应成为实现政策目标、产生预期绩效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关键行动者缺失、注意力资源配置不足、避责心理、政策工具选择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策执行者倾向于变通政策目标,进而导致政策绩效偏差。因此,要以精细化治理为导向,通过优化政策方案、改进注意力分配机制、发挥政绩共容体的激励效应、创新治理工具等措施让“齐抓共管”更加高效。
【关键词】 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公共政策;绩效;垃圾分类
11
跨界治理理论与数字政府建设
刘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摘 要】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助推传统科层式政府向数字化政府转型。数字政府建设与跨界治理模式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二者在价值理念、治理工具、治理结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引入跨界治理理论模型,从结构、过程、领导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框架,借助广东数字政府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发掘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现实困局与突破路径。网络时代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创新,需要重塑组织架构,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政府职责体系;加强制度供给,形成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的制度保障;改善运行机制,做好数字政府建设的全流程评价监督;锻造跨界领导,营造协作共享的组织文化与政治生态;创新工具应用,推动颠覆性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
【关键词】数字政府;政府治理;跨界治理;行动框架
12
智慧政府视野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戴建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创新技术手段支撑,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潮流,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智慧政府充分利用各种数据、信息以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智能更高质量的服务。它既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政府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而革新管理理念、优化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的集中表现。智慧政府协同合作、开放共享和公平竞争的理念,科学化政府决策、精准化社会治理和高效化公共服务的智慧行政方式,以及围绕适应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坚持效益、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政府效能原则,构成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景式概念模型和客观的、显性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 智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标准
13
深化农地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
袁方成 靳永广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摘 要】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现阶段,土地要素配置、权能拓展和制度协同的机制性障碍仍未完全破除,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农村发展动能永续和城乡社会融合发展。为此,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扭转土地要素配置的城市供给偏向;强化农村权益保障,激活农村发展的土地经济属性及其持久动能;完善关联配套制度,加快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制度;制度性供给;农地改革;“三权分置”
14
论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立法构造
吕军书 张晓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摘 要】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间存在冲突。正在进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其关键是将改革试点区域探索的新经验、新做法与国家层面的立法相结合,确保“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能落实转化为法律。制定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法律法规,可以弥补我国农村宅基地专门立法的空白,依法维护宅基地使用权人的用益物权,构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机制,有利于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制定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的新经验新做法可以提供借鉴,立法中的政法传统可以提供理论支撑,农村宅基地自发规则和秩序可以成为实践基础,发现法律可以成为法律创新手段。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管理立法应包括农户宅基地退出遵循的原则、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申请与审核、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补偿、农户宅基地的收回、法律责任等内容。
【关键词】宅基地;土地改革;《农村宅基地退出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立法设计
15
个体特征、社会结构与清廉感知的性别差异——基于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的数据分析
倪星 熊晶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摘 要】基于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和社会结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不同性别之间的清廉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公众的清廉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整体清廉感知相对于男性更高。在个体特征层面,女性的政治信任度较高,风险规避意识更强,其清廉感知度也更高。在社会结构方面,女性的主观社会地位评价更高,其对政府清廉度的评价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体制内工作的比例较低,其清廉感知度更高;女性更倾向于通过官方媒体获取腐败信息,其清廉感知度也相应更高。上述研究成果为了解不同性别特征下的清廉感知差异及其内在的影响机制,更有针对性地宣传反腐败成果,提升公众的清廉感知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性别差异;个体特征;社会结构;清廉感知;反腐败
16
容错机制典型案例:功能、问题及机制构建
殷书建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容错机制典型案例具有基础功能、法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然而,分析各地推出的典型案例后发现,有的典型案例在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发挥类案参照、析理引路的作用,背离各地收集并推出典型案例的初衷。当前,应从供需机制、收集机制、书写机制以及参照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典型案例的推出机制,形成容错机制典型案例示范、指引及参照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容错机制;典型案例;问责机关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